close

AI人工智慧議題蔓延,許多藝術、設計甚至文字工作者都討論起「未來是否可能被AI取代」的問題,正好我們從近日的工作產生了一點想法。
.
↓這兩張圖是客戶自行製作的公共藝術提案模擬圖,他們說藝術家本人不太滿意、提出一些修改意見;箭在弦上即將送案,希望可以趕快找到問題。
設計在人為-01客戶原始模擬圖.jpg
↓客戶是拿藝術家提供的概念模型翻拍照來合成;流程上沒什麼錯、也看得出來花了不少時間及功夫,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呢?

設計在人為-02藝術家模型.jpg
↓看到客戶貼來藝術家的手稿,才發現他們被退稿的原因可能很明顯──因為藝術家的手稿太美了,開放、自然且充滿了生命力,這才是藝術家想要的「感覺」;但手工模型因為尺寸大幅縮減、材質也跟實際成品有別,故雖然拿藝術家的模型來合成沒有錯,但很可能會離藝術家心目中的樣子有段距離。

設計在人為-03藝術家手稿.jpg
↓翻找藝術家「尤馬‧達陸」的舊作,以苧麻織成網狀透空的材質、帶有呼吸感,不規則輪廓與用色像是空氣中的水彩筆觸。
對照起成品,模型確實相對僵硬,難怪藝術家會不喜歡模擬圖合成的效果。

設計在人為-04藝術家舊作

↓所以就跟客戶提議「那我們直接用藝術家的手稿,模擬成舊作材質試試看」。
除了將水彩手稿處理上不規則網狀質地與穿透性,也移除作品和背景的黑色框線,以更接近藝術家構思的輕靈感;背景空間添點光影細節並補足窗景,增加模擬圖的完成度。
果真,出圖後客戶很快就告知「藝術家已回覆OK」,解決了必須馬上送案的燃眉之急。

設計在人為-05我們修改後的模擬圖.jpg
所以心得是──AI當然可以很快速地按需求構成,對設計師來說絕對是很方便的素材生成工具。
然一件事情的完成,更多必須在溝通過程中找到「對方藏在背後的想法」「有什麼是他還沒說出來的」「怎麼做可以更進一步」才是設計從業者或「人」存在的真正價值,也是AI尚無法理解與找到的。

arrow
arrow

    設計部創意事務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